top of page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 Writer: Admin
    Admin
  • Feb 26, 2018
  • 5 min read

I. 感覺統合的理論與應用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以下簡稱「感統」,是指個體將自己身體和週遭環境接觸的訊息,透過各種感覺系統,例如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前庭平衡覺(vestibular sense)、筋肉關節感(proprioceptive sense)等,送達腦幹部位作統合,分析;如此中樞神經系統的各部位,就能整體工作,使個體能順利地與環境接觸,並作出適當的反應。


       感統學說源於美國加洲一位職業治療師-艾爾絲博士,她以神經生理及發展的理論為基礎,並根據職業治療理論及原則,發展出針對學習障礙的一套治療方法。曾接受此治療而有成效的孩子包括了過度活躍症、自閉症、專注失調、弱智、發展遲緩、特殊學習障礙等。


       艾博士在感統的理論中指出,人類生存所需最重要的感覺是觸覺,前庭平衡覺及關節感覺,觸覺是指人類利用身體皮膚上的神經細胞來接受外界的刺激;前庭平衡覺是內耳的三個半規管,幫助我們感受地心吸力,並控制頭部在活動時的方位,影響平衡能力姿勢控制,關節感應讓我們在關節彎曲或伸直,肌肉收縮或伸展時,了解肢體的位置與動態,經由觸覺,前庭系統及關節運動提供的訊息,孩子逐漸能掌握身體的靈活度,計劃各種動作,進而影響應付日常生活需要的能力。


II.  感覺統合失調

各類型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他們的共同地方是中樞神經體系(Central Nervous System)的障礙,最常見的問題包括下列幾方面:

(一)  專注力

專注力弱的孩子部份成因是由於感知防禦 (Sensory Defensiveness) 而起,孩子可能是因為對觸覺、聽覺甚或是視、嗅、味覺的刺激反應過強,容易分心,此類孩子情緒起伏較大,易發脾氣,往往影響與朋輩的交往。

(二)  肌肉張力與動作協調

此類孩子絕大多數肌肉張力較低,易疲倦,坐着時常用手托着頭,走路容易摔倒,握筆方法不良,寫字緩慢,四肢操作不靈活,自理能力弱,這些都與內耳前庭系統合不良有著密切的關係。

(三)  眼球追視能力

孩子在閱讀時會有跳行跳線,抄寫時需用手指指著或間尺間着文章,仍會漏字漏行,又或需用長時間才可從黑板上抄字於紙上,雖然目前清楚解釋前庭平衡系統與眼球肌肉控制的理論不多,但鄭信雄醫師(1991年)有多份研究報告指出輸入前庭系統的刺激有效地改善眼球追視能力,改善其抄寫的表現。

(四)  語言發展

語言能力包括發音技巧,詞彙認識及組合運用,語言邏輯的使用習慣,看書認字和寫字的能力,以及作文造句。發音牽涉聽覺的辨識能力,唇、舌、聲帶的運用技巧,感統能力不良,經常會影響這方面的發展。

(五)  學習障礙

其他的學習困難包括視覺與肌肉的記憶短暫,難於記憶中文的筆劃或英文字的串法;聲音與手指的感覺統合有障礙,引致讀默困難;不能判斷空間位置,動作計劃及次序感差,所以筆順混亂,駁筆出界,字形不合比例,身體或關節感弱,常依賴視覺控制筆劃的的方向及長短,影響執筆姿勢;主力手發展不良,引起字體左右上下倒轉,筆劃方向混亂等。


III. 評估感覺統合功能

感覺統合障礙並不像肢體障礙那麼明顯,所以評估的方法也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務求對孩子得到全面的認識。

(一)  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包括與父母面談,詳細地問及孩子的出生記錄:幼年時發展的情況如學習坐、行、說話的達到年齡;健康狀況,如是否有敏感病、中耳炎等;入學經驗,以及在學校,家中情況,如社交技巧,自理能力等。

(二)  標準測驗(Standardized Test)

職業治療師若獲得感覺統合國際組織(Sensory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檢定合格後,便可以透過一套包括了十七個項目的感覺統合與運用測驗(Sensory Integration and Praxis Test)測試孩子的內耳前庭功能,身體感覺,觸覺感知,關節感覺,粗細動作等的反應;從而得知孩子的感統功能,其結果之分析與解釋更需要參考孩子生活各方面的表現,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  臨床觀察及評估(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透過臨床觀察及評估,一個有經驗的職業治療師能由活動中看出孩子的基本動作要素,如肌肉能力,原始反射反應,姿勢控制,動作計劃,主力手,身體兩側協調等能力,對孩子感統的功能的了解,便能更準確透徹。


IV. 感覺統合治療原則及常用的活動

(一)  治療原則

艾博士(1980)在感覺統合理論一書中說明,感統治療改善孩子腦幹部份的統合功能,從而進一步改善其較高層次的大腦功能,治療程序「度身訂造」,活動各有不同。小孩透過摸、爬、拋、搖等活動,重複練習如何有效率地處理感覺訊息,以達到協調。羅鈞令(1999)歸納感統治療有以下的八項原則:

1.      活動的難度必須適合孩子的程度

2.      活動必須是孩子感興趣或覺得有意義的

3.      要依孩子的反應來調整活動

4.      治療師必須清楚活動目標

5.      環境的按制必須能有效地誘發孩子作活動

6.      若孩子有興趣,活動便有重複的需要

7.      活動時間的長短或次數需要因人而異

8.      動態與靜態的活動宜互相搭配,便孩子的大腦能組織與統合刺激,而做出適合環境的反應


(二)    常用的活動

感統訓練常用的活動,多不勝數,而任何一個活動都同時提供了多種感覺刺激,以下列舉了其中三項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活動範疇。


(1)        觸覺活動

重點在於加強肌膚的各項接觸刺激以修正有關觸覺刺激的仰制和運動能力,使大腦的處理能力和身體的觸覺神經,建立起協調良好的關係。



ree

瞎子摸字 






ree


剃鬚膏遊戲 




(2)        前庭系統活動

前庭系統活動的加強,可幫助孩子強化肌肉張力,建立起良好的姿勢控制,有助減低感知防禦,改善學習與社交技巧。


ree


盪千秋






ree


滾筒下山岥





(3)        筋肉關節感活動

筋肉關節感活動的刺激,可幫助孩子發展其平衡感與重力感,特別有幫助於改善孩子的四肢協調,觸覺防禦,動作計劃以及書寫與自理能力。


ree


爬行運動




ree


搓泥膠





感覺統合治療成功與否,實在取決於孩子的主動性,必須要留意孩子在活動中反映出來的行為或情緒的問題,並作適當的處理;因此,職業治療師在進行治療時,亦會使用行為矯正法或遊戲治療的原理,並與家長、老師配合,從而培養孩子的主動性,令他們在學習及生活上更有進步,而這正是從事兒童工作者所盼望的成果。



參考:

  1. 鄭信雄、胡東寶、李月卿:自閉症孩童的密集式感覺統合治療。1991年。台北巿永春文教基金會,台北巿立師院實驗小學,巴基斯坦第十屆亞洲智能不足會議得獎論文。

  2. Ayres AJ(1980)、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 Los 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 P135-136

  3. 羅鈞令(1998)感覺整合與兒童發展: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P114-121

  4. 高麗芷(1997)感覺統合上篇,全腦開發篇。信誼基金出版社。

  5. 高麗芷(1997)感覺統合下篇,因材施教篇。信誼基金出版社。

  6. 陳文德(2000)感覺統合遊戲室、台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


Bình luận


Bình luận về bài đăng này không còn nữa. Hãy liên hệ chủ trang web để biết thêm thông tin.

Mong Kok 

3111 1855

​5605 4687

© 2018 LINKS CHILD DEVELOPMENT CENTRE

bottom of page